大当家

搞好多cp,爱好多,推荐多,谨慎关注哦~杂食党,好养活

【考据】秦国的封地制度

薤露北辰:


我之前有发过一篇lo讲这个……但也就是随口一提的程度……
今天终于下定决心去图书馆借了《商鞅评传》,又想起这事来,决定认真写一写。
(常年需要克制自己的借书冲动的我……我去年暑假前发现的这书……)


首先,我相信会来看我掰扯这些的诸君,肯定都是认同郡县制强于分封制的。
分封的弱点显而易见,历代开倒车的已经用血淋淋的经验告诉了我们,地方强于中央会造成什么后果。
然而我们现在必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——分封制比起郡县制,有什么长处?
这个……还是有的。
第一,分封制需要的管理成本低于郡县制。管理这种事情,规模越小成本越低,中央政府把管理的责任转嫁给了各地诸侯,而诸侯管理的范围有限,自然就降低了管理成本。
第二,分封制能够有效刺激扩张的欲望。这个就更好理解了,诸侯往外打,多打的地都是他自己的,自然会拼命扩张。从西周到秦朝建立之初,版图扩大了几倍——都是这么来的。
所以说,最合理的制度,就是核心区域用郡县中央直辖,分封老少边穷和战略缓冲地带。
而现在的问题是,变法之后的秦国是这样做的吗?
我个人认为,是的。
我们来看一下,秦国的彻侯都封在了什么地方,以及他们对于封地的实际控制程度。
第一个例子,商君本人,封在商於。
商於位于秦楚交界的山区……交通情况历来就极差,路十分难修,陕南至今仍然可以算是贫困地区。
而商君有没有对封地的实际控制?我认为有……“商君既复入秦,走商邑,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”(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),如果不是实际控制商於,是做不到的。
第二个例子,张仪。
张仪封地位置的资料我没有找到,但是我们有这个著名的故事——“臣有奉邑六里,原以献大王左右”(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)。
这意味着张仪的封地也应该是和楚国接壤的,且他对自己的封地有控制权,因此可以说出把六里给楚国的这种话。
当然,这一点并非一定是确实的,即使是虚封,这种说法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。
第三个例子,魏冉,封在陶。
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封公子市宛,公子悝邓,魏厓陶”。
宛和邓在南阳,对于秦国来说绝对是边远战略缓冲区,陶……干脆就是飞地。
后面魏冉作死,以及最后让昭王他回归封地的行为,说明魏冉必然也是有封地的史记掌控权的。
第四个例子,范雎,封在应。
应地在南阳北边,《战国策》说是汝南……同理还是边疆。
《战国策·应侯失韩之汝南》这个例子是对封地在战略缓冲区最好的解释了。另外也证明了范雎这个也是实封。
第五个例子,吕不韦,封在洛阳。
洛阳也是新打下来的战略缓冲区……这个不用多说了吧?
而吕不韦被罢相以后也就国了。


我觉得这些足以证明秦国列侯的封地是实封了。
而后来祖龙被强调的“无尺土之封”,应该说是统一天下以后不再需要扩张和缓冲的政策。



然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,我最终也没得出具体结论。
秦国彻侯的封地,是可继承的吗?
按照一般规律,不太可能是不可继承的,但……政策的制定者可是商君啊。
坦白来讲,找这个资料不太同意,因为秦国的彻侯里,有详细记载的这些都除国了……
我最后找到了一点痕迹,昭襄王十六年“封公子市宛,公子悝邓,魏厓陶”,昭襄王二十一年“泾阳君封宛”。
宛地在短时间内被封出去两次,不考虑一些小概率的事件——比如这位公子市做了什么足以被除国的大事或者没儿子,再或者泾阳君(名芾)和公子市是一个人的乌龙事件(我对先秦字形没有丝毫信任),秦国的封地应该……是不可继承的吧。
另外一个旁证是蜀侯,但第一我没搞清几个蜀侯到底是秦国的公子还是蜀国的,第二……蜀地太特例了,和其他地方不一样,约等于秦国蜀自治区的意思……


我新手机和lof的兼容还是有问题……出现了两次剪切贴不全的bug了。
每次一到忙的要死的时候就想考据……我肯定是有猫饼了。(桃李还是个大工程……)

评论

热度(74)